MORE 最新求助信息

姓 名 需要总额 已有金额
儿慈会儿 0 0.00
2023年青 0 27.00
儿童希望 0 105.00
首页 > 新闻

张雯: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-(新快报专访 )

发表时间:2012-01-19  作者:maria


 

新快报记者 廖颖谊 严蓉

 

 
 
  人物介绍
 
  张雯,1966年出生于江苏常熟。5岁时开始在北京生活,因此口音中带着明显的京腔。198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之后,张雯成为了一名记者。然而,一次偶然的孤儿院探访,从此改变了她的命运。如今,她的官方身份是中国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(以下简称儿希会)的执行主任兼理事长、国际儿童希望组织副总裁,同时也是取得职业资格的专业社工。
 
  早在1992年,张雯就开始从事孤儿领养工作,4000余名中国福利院孤儿在国际儿童希望组织的帮助下找到了新的家庭。但是,细心的张雯发现,很多孩子之所以成为孤儿,是因为患病被弃。考虑再三,她决定从源头上解决问题——帮助孩子家长一起救治患病儿童。在张雯的领导下,2001年中国儿童希望基金工作部成立,并从2004年开始大规模地开展贫困患病儿童救助工作,截至目前,已成功救治约5000名患儿。
 
 
 
 
  辞职专心救助孤儿
 
  1992年6月,张雯还是一名记者。老家常熟孤儿院的一次探访,让她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触动——自那时起她才意识到,福利院的孩子非常需要帮助!
 
  1992年底,她毅然辞职,开始专职从事孤儿领养工作:参与创办国际儿童希望组织,帮助外国家庭领养中国孤儿;攻读社工学硕士学位,以更专业的态度投入到孤残患病儿童救助和领养工作中;创办中国儿希会,设立基金帮助孤残儿康复……20年来,经张雯帮助的孤儿已不计其数。
 
  收养三个孩子
 
  目前,张雯已是五个孩子的妈妈,其中有三个是她认养的孤儿。
 
  谈到认养的孩子,张雯百感交集。在收养第一个孩子云云(化名)一年后,张雯就怀孕了。当时,性格比较内向的云云经常会问一些奇怪的问题,比如有没有给她买保险、以后会不会让她搬去地下室住、是不是要她来照顾小孩等等。张雯经常被问到哭笑不得,但她理解云云的焦虑——因为长期缺少家庭的关爱,云云对妹妹的出生充满了未知的恐惧。但是,当妹妹琴琴(化名)出生以后,云云和妹妹建立了深厚的姐妹情谊。
 
  张雯说,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,就是给他们兄弟姐妹,让他们在相处中分享爱和生活中的快乐。
 
  呼吁普及儿童医疗保险
 
  每当看到一个孩子有了幸福的家庭,或者某个患病的孩子得到救治而康复,张雯都会特别开心。然而,张雯也深深地明白,组织或个人的救助,对于庞大的患病孩子群体来说,永远都是杯水车薪。“如果国家能全面推行儿童医疗保险制度,每个孩子每年交100元保费,那么就能保到17万,那基本的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费用就有了。”
 
  为了尽快促进这件事,张雯已经连续三年委托全国人大代表递交议案,呼吁在全国推广北京和上海试点的儿童医疗保险普及制度。
 
  爱心档案
 
  小爱爱的母亲患有罕见的妊娠脂肪肝,在生下她之后,经抢救无效去世了。失去妈妈的小爱爱同时又被确诊为食道闭锁,急需手术。巨大的医疗费缺口,让一筹莫展的父亲甚至曾有了放弃的念头。幸运的是,爱爱得到了儿希会团队的救助。由于爱爱太小了,经过几次抢救,所有治疗费用花掉了接近15万。这些钱都是张雯带领着团队人员四处奔波,想尽一切办法募集到的。
 
  让人欣慰的是,目前爱爱已痊愈,被父亲带回四川老家。
 
  对话
 
  谈孩子:“付出了爱,孩子就一定能感受到”
 
  新快报:当初促使您从记者行业转行的原动力是什么?
 
  张雯:以前的梦想一直都是当作家。但是1992年看到福利院里那些孩子的情况,我被震惊了。当时中国的福利院那些孤儿的死亡率高达50%!如果这些孩子得不到家庭的照顾和爱护,我无法想象那个结果。我当时就一个念头,帮这些孩子是要紧的事情,我必须做点什么。
 
  新快报:当面对那些无法救助的孩子时,怎么办?
 
  张雯:其实经常都会面临这样的情况。印象最深的一次,是有个孩子在我怀里死去。那时候特别悲伤和无奈,但我不会因为他们没得救,就什么也不做。很多小孩可能到最后不得不走,但他们怎么走,我们尽没尽力,是完全不一样的。不要把救治成功当作终极目标,生死不由我们决定,但帮不帮由我们决定,最起码,我们付出了爱,孩子就一定能感受到。
 
  新快报:您的愿望或者说理想是什么?
 
  张雯:中期的愿望,就是希望中国每个孩子都有医疗保险;最终的理想,是希望中国的孩子都生活在健康、友爱的家庭环境中,都有充满希望和光明的未来。
 
  谈公益:“只有价值化后的公益组织,才能做得更长久”
 
  新快报:现在有很多人觉得做公益就是无偿的奉献,您怎么看这个问题?
 
  张雯:每个人只要有心,都可以去帮助某个孩子。但当一个人想去帮助20个孩子的时候,就会发现各种成本,最终会产生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。公益行业急切需要专业人才,但如果做公益都得无偿奉献,难道让这些专业人才都饿肚子么?不去要求特殊的待遇,但起码也应该让做公益的人能实现自我的价值,只有价值化后的公益组织,才能做得更长久。
 
  新快报:有网友在网上发帖抨击您,说您做中国的儿童救助是为了国际领养,是为了“卖孩子”,做的是“伪慈善”,您怎么看?
 
  张雯:国际领养和儿童救助是两个不同组织的不同工作,领养和救助是完全分开的。我们在中国做儿童救助恰恰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留在自己的家里,不要成为需要被领养的孤儿!你们可以去调查,这么多年儿希会帮助的5000个患病儿童里,有哪一个孩子被“卖出去”了?我用一辈子做这件事情,让大家来监督。但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,国际领养是一件复杂的事情,其中必然涉及到费用。对我来说,无论是做国际领养还是儿童救助,都只有一个目的,就是让这些孩子有一个幸福的成长环境。退一万步说,如果我真的是“卖孩子”,我还能一直安安稳稳地在北京生活么?
 
  新快报:1月初儿希会这边曾发起微博募捐员工的体检费用,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,您怎么看这件事情?
 
  张雯:我当初答应这件事情,是考虑到咱们的行政开支很紧张,又希望能给员工们体检,毕竟他们身体好了,才能帮助更多的孩子,只是没想到这件事情引起那么大反应。公益机构要正常运作一定是有成本的,而这个成本是要从捐款中拿出来的,如果这个不能被同意的话,那么公益事业就没办法发展,也不会存在了。其实大部分的公益机构都有这方面的行政开支,比例维持在5%左右都是合理的,只是我们想把更多的钱用在孩子身上,所以才特事特办,通过这样的方式募捐员工体检费用。
 
  新快报:后来没过两天儿希会这边又把这条微博删除了?
 
  张雯:对,因为后来有个体检机构了解到我们的情况,就主动捐赠了所有员工的体检套餐。网上攻击的言论很多,我们不想员工被这件事情所扰,就把微博删掉了。
 
 新快报链接:

http://epaper.xkb.com.cn/view.php?id=756430